在《科技公司创业故事》、《高校科研转型》中,我们将分享几位研究生或教授早期在高校创业的故事。它不是讲述如何成功创业,而是讲述他们如何勇敢开启新一代科技创新的故事。 《开始》的故事。
本期主角是奇绩2020年秋令营校友——振泰智能CEO王浩冲。文章很长,但值得仔细阅读,因为他的很多经验都是可以复制的。
本文的主要内容:(1)学校如何组建团队,以及学校、教授、校友之间的股权分配原则; (2)创业的科研产品与市场产品的最大区别; (3)在校团队没有业务经验的学生,如何快速向社会学习; (4)以软硬件集成+医疗器械为代表的长研发周期创业如何规划产品和市场路径; (5)如何接触投资者等
作者:奇绩创业探索计划成员 任悦
编辑|奇绩内容团队 张钰涵
2009年,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当时在美国上映的电影《阿凡达》中,主人公杰克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下半身瘫痪。他被安排住在一个半人类、半外星人的身体里,他就像一个傀儡师,依靠自己的大脑和意念来控制阿凡达。
今年,《阿凡达》重新走进影院,依然是同样的故事,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商业应用。本期主角王浩冲是一名大学科技创业者。他的创业项目是利用脑机接口技术为中风患者提供脑控康复机器人产品。
王浩冲的创业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包括第十八届全国机器人创业大赛特等奖、世界医疗机器人大赛中国冠军、联想AI精英挑战赛全国冠军等。我们对他进行了采访,希望能分享他作为研究生从0到1的创业经历。
采访部分
《奇葩说》:如何从研究生走向创业者?
王浩冲: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男,我们在学校参加创业大赛时,一直希望自己研发的产品能够真正应用于市场。 2016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后,参与脑机接口和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并开始研发医疗机器人。
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次是,我们的研究团队走进一位 ALS 患者的家中,要求她使用大脑控制的拼写系统成功地输入第一个单词,并通过她的想法与外界进行交流。这让我很震惊。我也期待“脑机接口成为人类沟通的终极方式”;另一次是在医院的康复科,我们的产品被很多年轻的高位截瘫患者使用,其中包括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甚至几岁的孩子。他们当时非常震惊,觉得“我们必须利用科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好处”。改变”,这也是振泰智能创立的初衷,“用科技服务生活”。
《奇葩说》:你周围的人对你校园创业有什么看法?
王浩冲:创业需要不断学习很多新技能,创业过程中认知的变化也需要不断提升。
那时候,我的同学几乎都去了BAT或者科研院所工作,但我们专业就只有我和高盖创业,而且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了。这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有些人一开始并不看好我们,认为创业、做产品会很难,周围的人会觉得我们在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这会让我们看起来和其他人有点不一样。很奇怪,但是如果你持续关注这一点,持续成长,很多原本怀疑你的人就会慢慢开始相信你。最初我们有幸得到了学院和导师的支持和认可,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如果你想创业,可以在校园的不同阶段做不同的准备。比如本科或者研究生期间,首先要学好一门技术,或者深入了解一个领域,先积累行业知识,然后慢慢积累。如果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对这个方向感兴趣,找到合适的时间,有好的项目想法,可以参加一些创业比赛,接触一些风险投资,然后理性思考,做出决定他们是否真的想创业。开始创业了。
《奇葩说》:校园团队如何开始组建?
王浩冲:史改革当时和我在西安交通大学同一个课题组,也是一个有创业抱负的人,现在是振泰智能的CTO。
施改革,我们给他起了个绰号“三天三夜”,因为他一谈到技术,三天三夜就停不下来。他痴迷于技术。大四时,他还担任过导师。的初创公司。他非常喜欢科幻小说,相信科技的极致就和魔法一样。
后来,在研究所和我的导师徐光华教授的支持下,依托863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我和施盖业以及师兄韩成成博士和我们老师共同正式2018年8月注册成立“振泰智能”公司,毕业后决定全职创业,导师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奇绩》:像你们这样的医疗器械研究团队创业,早期股权分配的原则是什么?例如,CEO、CTO、教授和学校之间?
王浩冲:很多大学都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转化政策。我们当时涉及两个发明专利,用它来进行价值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来入股。
当时学校的政策是固定分配比例,一部分可以用现金购买,另一部分则奖励给专利持有者。就这样,我们转型成立了一家公司,以最初的技术为起点,依托技术平台,进而研发出了很多新的知识产权。
关于公司股权的初始结构,我们的经验是,重要的合作伙伴、CEO、首席科学家、员工期权必须考虑到他们当前和未来的长期贡献。
《奇葩说》:从科研项目到创业、做产品,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浩冲:高校科技创业者拥有最前沿的技术和一流的团队资源。然而,从问题发现到创业想法再到团队执行,一切都只是“英雄梦”浪漫的开始。创业面临的第一要务第一步:产品研发。如何让产品正确匹配市场需求,真正被市场买单,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变化有两个:
从科研课题到用户需求,科研是为了突破前沿技术,但创业却截然不同。创业就是解决问题,做出用户真正需要、能用的产品。
我们第一次尝试创业后,面对市场时发现,为科研项目设计的产品过于理想化,缺乏很多成熟度,无法直接投放到市场上销售。该项目最重要的是取得新成果。 ,验证新的解决方案,但市场不是,市场是需求导向的。
例如,如果一个“手部康复机器人”正在做研究,那么机器人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创新,比如采用创新的结构设计,为机器人的手指设计尽可能多的复杂控制。行动。但在临床应用中,早期用户可能不需要满足全部32个动作,而只需要实现2-3个简单的核心关键动作。比复杂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产品稳定、易用、价格合理。即使长得好看也很重要。
从工程思维到产品思维,这背后的决策机制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工程思维是关于技术的能力及其能做什么;而产品思维则是产品的使用场景,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
振泰智能研发的首款脑机产品是“全脑型无线多通道脑电帽”。早期使用这款“脑电帽”时,用户需要提前涂上导电膏,使用后会导致头上沾满胶水。 ,头发必须要洗,整个使用过程也非常复杂,这让患者和医生都难以接受。我们总结这是一款典型的“工程思维”导向的、简单满足功能需求的产品。
创业初期,科研技术团队一定要改变这种思维习惯,迅速学会从产品思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学到的经验是让技术人员亲自去现场使用产品。只是当团队去医院帮助患者进行真实场景的佩戴操作,发现患者体验不佳时,技术人员本能地想让产品变得更简单,慢慢学会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现在我们也在不断优化产品体验。
创业不仅仅是前沿技术的应用,更是认知的飞跃,需要深入的实践执行。
《奇绩》:医疗产品需要申请CFDA证书,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您在此期间的经营策略是什么?
王浩冲:产品定型后就开始申请产品认证。医疗器械产品已定型。临床试验的完成意味着产品的大部分已经完成,除了最终认证的批准。 2021年,在我们的主要产品获得认证的过程中,公司不仅仅只是等待,而且还在制定其他方向的计划。比如在社区、养老院,我们同时在推广保健品系列,相当于两条路都在走。
此外,振泰的基本策略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开源共享平台。虽然公司首先关注的业务是医疗康复,但振泰智能本质上是一家以脑机接口技术驱动的人机交互公司。脑机接口技术在心理治疗、儿童自闭症、多动症治疗、VR/AR以及教育娱乐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应用。为了帮助科研人员开展脑机接口应用研究,振泰开源平台服务将核心硬件和算法平台开源共享,让科研人员通过开放平台快速开展相应的技术研究,同时也为不同方向的产品孵化奠定基础。
《奇绩》:硬件产品从想法到产品的周期很长,尤其是医疗器械。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王浩冲:中小创业团队其实可以借鉴大公司的成熟体系,医疗器械研发本身也会有一个非常规范的流程。
研究与开发的第一步是立项。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可能需要半年时间。这半年的任务不是贸然启动,不是购买硬件直接去做,也不是想当然地想象临床需求。否则,到了最后,你就得重新开始,因为很多可能不合规,或者根本没有临床必要。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我主要拜访了一线临床客户,调查他们的需求,包括产品需求、用户需求、法规要求等。
产品项目确立后,需要进行规划。规划就是规划产品开发周期多长,需要多少人,各个环节需要什么样的人。基于此,我们首先会匹配设计团队,让一切准备就绪。做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然后开发原型。样机定型后,开始小批量生产。样机定型后,通过型式检验、临床试验、注册后即可正式投放市场。
我们基本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然,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奇葩说》:与其他软硬件相关的创业相比,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王浩冲:医疗器械产品具有独特的行业属性。例如,传统的医疗康复设备主要是被动训练设备。我们创新的脑机康复产品不仅是机械硬件,还配备了全周期康复治疗的训练评估软件。软件和硬件必须同时考虑,这会导致很多问题。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软件行业迭代非常快,但硬件行业却不然,医疗设备也做不到这么快,因为每一步都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抛光。
另外,医疗产品的迭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反馈,需要患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给出反馈,进行临床试验的成本相对较高。当然,有一些途径和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很多医学领域的专家都会在学术圈。每当产品有新的进展时,我们都会和这些医生进行沟通,他们会给出很多反馈和建议;而且还有一线康复治疗师每天与患者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很多产品进行反馈。
这就是产品开发的过程。产品开发出来之后,最终能否销售出去,还受到政策、法规、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是否符合药监局、医检院相应的检测标准,你制作的医疗产品是否有收费目录,将直接决定能否销售。我们开发医疗器械产品时,如果连收费目录都没有,严格来说,医院购买产品后是不能直接向患者收费的。这会考验你在研发初期对行业的了解,而熟悉行业的最好方式就是与一线临床人员交流。
此外,我们在与传统上下游企业合作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脑机技术仍然相对较新。我们就像医疗行业的特斯拉,引入新技术,试图改变传统行业。当然会面临一些传统认知的冲击。一些公司是否担心这项技术的稳定性?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现在谈论脑机还为时过早,应该等到22世纪吧?虽然会有一些质疑,但在与临床实践的不断磨合中,我们很幸运得到了很多医生和专家的认可。
《奇葩说》:第一次参加“创业大赛”的原因是什么?对后续创业会不会有影响?
王浩冲:我第一次参加创业大赛是在大学的时候。此次比赛是团中央主办的“挑战杯”比赛。每个学校都有这个比赛。参加比赛的主要原因是获得专业实践和培训。机会来了,我也没有一定要创业的想法。
但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同频的人。大家都对创新创业感兴趣。总的来说,参加比赛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奇葩说》:你参加过这么多比赛,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场?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浩冲:给我印象最深的比赛是“2017世界医疗机器人大赛”。我们是中国赛区的冠军。当时获得冠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毕竟,冠军只能有一个!那场比赛之后,我们有了“冠军之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我们也想尝试一下是否可以将这项技术商业化。当时联想创投正好在场。项目路演结束后,他们联系我,说想参观我们的实验室,然后邀请我们参加“联想AI挑战赛”。后来,在“联想AI挑战赛”中,团队获得了全国冠军,随后获得了联想创投的天使投资。
事实上,创业大赛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很多年轻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与投资者、政府部门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创业者可以获得一些资源和媒体宣传。在政府竞争中,大家应该关注的是竞争带来的政策支持对自己的项目是否有帮助,实施起来是否容易。
《奇葩说》:从2017年到2020年,企业为何在不同阶段参加创业大赛?这些游戏有什么不同吗?未来还打算继续参加创业大赛吗?
王浩冲:公司处于不同的阶段,我们参加创业大赛的定位也不同。
比如,前期我们参加技术竞赛,更注重技术创新,做一个前沿的demo,如何创新地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在研究生阶段参加创业比赛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让我们的产品真正能够进行商业化,这次我们考虑的是技术的应用;现阶段我们会更加关注行业的顶级赛事,希望通过这些赛事能够增加公司品牌的曝光度,获得行业的认可。认可。比如我们之前参加了美敦力主办的医疗器械创新大赛。我们通过这次比赛与美敦力进行了合作。此外,我们入选默克创新加速器,并与默克达成合作关系。
(全文结束)
关于奇绩创坛
奇绩创坛前身由陆奇博士(原百度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雅虎执行副总裁)于2019年创立。
奇绩创业营模式
奇绩创业营报名办法
报名参加精彩活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dszqfsqi.com/html/tiyuwenda/10867.html